遗址平台周围都是深山沟,站在山顶一览无余。
本次考古发掘的偶尔坪遗址地层堆积比较简单,但文化内涵较为丰富。已发掘出的遗迹有灰坑、灰沟、小型墓葬、灰坑葬、陶窑、土坑灶、地下建筑基址及地上夯土基址、部分夯土城墙等,时代从战国早期延续到晚期。
地下建筑基址和地上夯土基址是此次发掘中最重要的发现。地下夯土基址共发掘4座,位于发掘区西部,现主要残存地下部分。石砌建筑3座,建造方法是在长方形土圹内用河卵石垒砌石墙和积石基础。
木构建筑1座,在长方形土圹内中部起建,周边夯土填实,活动面是在铺平的河卵石基础之上再平铺木板,墙壁由竖排的木板和圆木立柱组成,转角处存有板石柱础或磉墩。
出土陶片上的文字符号。
现己发掘出12座小型墓葬,墓主皆平民,头朝北,有仰身直肢,有仰身屈肢,死亡形态各异,多为单人葬,共提取完整人骨13具,随葬器物有铜铃,铜环,铜带钩等,有10座墓排列有序,应为家族墓,墓葬与地下建筑遗存交错分布。
本次考古的重大发现,四座地下建筑遗存之一,南北两室,用河卵石砌成的建筑基址,南北排列,推测可能门朝西开。墙体基础内出土陶片,筒瓦残片,还有不少铁器,铁刀,"安阳"布币钱等。
地下建筑面积最大的一处,约70平方米,东西向长方形,四周围夯土,中间为木结构建筑,地面部分,先铺南北向木条,上面再铺南北向木板,四周用立木板或圆木柱包围,原为木结构房屋建筑。基址内出土了铁铲,陶搓,"皮氏"方足钱币等。
大石块来自高台西面地下建筑基址用石,其作甪是仓库防潮用的长方型小型土坑竖穴墓,南北向,单人葬,随葬陶器有鬲,罐,盆,豆,钵,盂等,死者多为青壮年男人,应为战国晚期战争遗存。
共发掘灰坑14个,有的放生活垃圾,有放陶器碎片,有少量牲口兽骨坑。。。
综观考古,此高山顶部当时建有城邑,有建筑,有粮仓,有城墙,有墓葬,时间从战国早期到晚期遗存都有。
偶尔坪战国遗存考古,参选2017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。榆社县博物馆藏西周村出土隋开皇十三年"李氏墓志铭"记载,李氏葬于"偃息城东二里",此山顶城池是否为墓志中说的"偃息城",不得而知,期待考古新发现吧!
重点考古区域,等待后期挖掘。历代风水演变,差异很大,春秋战国时亡人都安葬在大山顶处,认为高大,视野广阔,山顶是最好的风水宝地,但以后各朝演变由高到低,还编成了顺口溜: 春秋战国埋山顶,
春秋战国埋山顶,
秦汉大墓埋山岭,
东汉南朝选山腰,
隋唐宋尸坡下挺。
这次考古正印证了战国埋葬风俗——高山顶埋葬。
待考项目,封存保护。
责任编辑: